第八章影響武術步入國際化的五大歷史原因21世紀是人類全球化、一體化的時代,伴隨著北京2008年申奧的成功, 武術步入國際化的呼聲越來越強,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優(yōu)秀成果的武術正進行著艱難的抉擇,是固守還是撞棄,是改革還是延續(xù),這都成了武術發(fā)展中要深入 思考的問題。武術與中國歷史同步發(fā)展,在它的身上淤積了厚重的歷史傳統(tǒng)文 化,武術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和智慧,同時作為一種獨特的社 會文化現象,它又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它的產生發(fā)展有著極其廣泛而深刻的 文化背景和社會基礎。對歷史傳統(tǒng)文化的重新審視與反思是武術步入國際化需要直面的問題,不能回避。
1 .長期停滯于封建社會決定了武術發(fā)展的封閉性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許多內在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國封建專制的政治 制度造成的。武術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產物,其歷史背景無法抹除,而這種封建 大一統(tǒng)思想下的自然經濟所形成的自給自足,對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施于頑 固的消極影響,在文化領域表現出來的就是其強大的封閉性,武術深處其中自 不能例外。馬克思在他的《資本論》中提出:“亞洲各國不斷瓦解,不斷重建和 經常改朝換代,與此截然相反,亞洲的社會卻沒有變化。這種社會的基本經濟 要素的結構,不為政治領域的風暴所觸動?!瘪R克思說的亞洲主要指中國和印 度。中國社會在16世紀到19世紀中期并未發(fā)生如歐洲那樣向資本主義的進化, 就是在1840年以后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也未曾脫離半封建 狀態(tài)。在辛亥革命以前,不論王朝變更的政治風云如何激烈,對中國基本經濟 要素的結構并沒有引起半分變革。中國武術無論如何發(fā)展都是在中國封建王朝背景下進行的.從秦始皇開 始中國就已經形成了 “大一統(tǒng)”的格局,無論其間幾次分分合合都只不過是一 種形式的變化,沒有動搖其根本。在這種封建制度和宗法制度非常嚴密的社會中,政治和倫理是緊密結合成一體的,任何運動項目要想朝科學化道路上發(fā) 展,就必然要進行科學理論與統(tǒng)治觀念的斗爭,大一統(tǒng)政權愈是強大鞏固,科學理論的發(fā)展便愈要受到強勢政治的控制,一旦它偏離了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就會 被封禁、被阻塞、被遺棄。武術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就曾經被除數無數次的封禁,秦收天下兵,在民間禁 武,而漢唐又尚武成風。宋代武術套路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奠定了后世武術套路 的基本格局。但到了遼、金、元時期統(tǒng)治者為了鞏固其統(tǒng)治,強化民族壓迫又 制定了禁止民間習武的“民習角抵、槍棒罪”。明清時期乂分別有兒次禁止民 間習武的規(guī)定,從整體上可看出武術的發(fā)展始終處于一個封閉體系當中。近代 科學結構形態(tài)的形成有兩個階段:一個是人類首先在某一個特殊領域.另一個 最容易發(fā)現這些正確認識自然原則的科學中發(fā)現了這些原則。二是這些科學原 則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開放式發(fā)展,成為社會中廣為接受的原則,這些原則在 不斷成長、不斷擴張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科學結構體系,科學家們稱這個過程是 科學結構的社會化。西歐在16世紀后能確立近代科學結構社會化的過程就是 在開放的環(huán)境中形成的,但很可惜這個過程我們沒有。于是武術只能在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太極學說、八卦學說等封閉的結構理念包圍當中蹣跚而行。現代體育需要開放、溝通與交流,這是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形成的,奧運會競賽體系就是這樣一個開放的體系武術要想進入奧運會大家庭必然要像跆拳 道一樣開放式發(fā)展,在這一點上武術急需構建一個全新的開放的體系,一個全新的開放式格局。
瀏覽5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