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陣樂》在太宗時代就有兩種版本,一是屬于《立部伎》的120人披甲執(zhí)戟而舞的《破陣 樂》,這個中原傳統的頌功武舞,音樂卻吸收了龜茲之樂。《舊唐書?音樂志》中說:“雷大鼓, 雜以龜茲之樂,聲振百里,動蕩山谷。"可謂耀武揚威,氣勢豪壯?!蹲课弧肥窃谑覂缺硌?,貞觀七年,亦有一部《破陣樂》由四人穿緋綾袍褲表演。唐太宗死后,高宗李治即位,于顯慶元年(656)改《破陣樂舞》為《神功破陣樂》,作為郊廟祭祀的 武舞。唐玄宗中興李唐王朝,把武則天稱帝時廢止的唐代宗廟樂舞都——恢復?!读⒉考俊分械?《破陣樂》保持“發(fā)揚蹈厲、聲韻慷慨”的特色,《坐部位》中有了兩種《破陣樂》:一是《燕 樂》部中的《破陣樂》四人舞,服飾華麗。二是玄宗根據《破陣樂》原作改編的《小破陣樂》, 四人表演.金甲胄著靴。唐玄宗李隆基是位極有藝術修養(yǎng)而且喜好音樂舞蹈的天子,他不僅為 愛妃楊貴妃排練了千古傳頌的《霓裳羽衣舞》,而且把男子將士雄偉的樂舞,改由女子數百人擊 鼓演出。當年那種磅礴的氣勢,恐怕早被柔媚的舞態(tài)代替了。到了唐朝晚期,藩鎮(zhèn)割據,出現了各種版本的《破陣樂》。晚唐成書的《樂府雜錄》,還把 《破陣樂》列入“龜茲部可能是它原有的龜茲音樂風味愈加濃了。還說,藩鎮(zhèn)春冬犒軍,也 表演《破陣樂》,并用軍馬引舞隊入場,保持武舞振奮人心的氣勢?!缎绿茣?禮樂志》載,成 通年間(860—874年)藩鎮(zhèn)表演《破陣樂》,舞人穿畫甲、執(zhí)旗旃,僅十人表演。其舞容舞勢比 數百人的表演恐怕就大為遜色了。其實,在唐代不只宮廷貴家喜尚《破陣樂》,連雜技藝人也將《破陣樂》引入他們的表演之中。蘇翳在他的《杜陽雜編》中記載了一位幽州女藝人石火胡,擅長載竿之藝,她能頂百尺長 竿,上張五根弓弦,令她五個剛剛八九歲的養(yǎng)女,穿五色衣,在竿頂各占一弦,“執(zhí)戟持戈,舞 《破陣樂曲》,俯仰來去,越節(jié)如飛竿戲是唐代極為興盛的表演節(jié)目,既有如敦煌壁畫《宋國夫人出行圖》中那位在行進中頂著高竿、一上有四人表演的節(jié)日,又有一人頂十八人的女力士 表演,但像石火胡這樣把頂竿與高空走索和舞蹈結合起來的表演,卻是罕見的。連八九歲的小 女孩也會表演《破陣樂》,可見唐代人民對這個舞的喜愛?!镀脐嚇贰吩缭谑⑻茣r期就已經名揚海外,記載唐代名僧玄奘到印度取經的《大唐西域記》, 記敘玄奘在羯若鞠閣國,見到戒日王,他用十分欽慕的口吻對玄奘談起李世民和《秦王破陣 樂》:“嘗聞摩訶至那國有秦王天子,少而靈鑒,長而神武……平定海內,風散遐被……成歌秦 王破陣樂。聞其雅頌,于茲久矣……"玄奘行至迦摩縷波國,見到拘摩羅王,這位王也對玄奘 說:“善哉……今印度諸國多有歌頌摩訶至那國秦王破陣樂者,聞之久矣,大德之鄉(xiāng)圍耶?”玄 奘答曰:“然,此歌者,美我君之德也。”在唐代,日本派遣唐使十九次,每次多達兩三百人至五六百人,這一時期《破陣樂》不僅 傳入日本,而且保留了三種名稱和舞容。日本《舞樂圖》有三幀《破陣樂》,均注明“唐朝”: 字?!肚赝跗脐嚇贰穲?zhí)戟披甲;《散手破陣樂》舞者單腿跪地,右手舉“劍指”做宣誓狀;《皇帝 破陣樂》舞者長袍后襟曳地。從前兩圖的服飾和武器看,與中國古籍記載的《破陣樂》相似, 第三種則完全日本化了。把武藝高強、英勇善戰(zhàn)的將士的武功,以歌舞的形式搬演,古已有之,北齊的《蘭陵王入 陣曲》就是一例。蘭陵王是北齊神武皇帝高歡長子高澄的兒子,此人武藝高強,戟劍刀矛,樣 樣精通,尤可貴者是膽識過人,品格高尚,像他的人品一樣,他還有一副美秀溫婉的女子容貌。 因此他每次臨陣,總要戴一面貌猙獰的木制面具。他勇冠三軍,多次大捷,軍中武士將校盛贊其勇武顯赫,作《蘭陵王入陣曲》歌頌之。要表演蘭陵王的勇武,自然要耍弄武器,并且還要 戴上面具,傳至唐代,成為盛行的假面舞蹈,故又名《大面》或《代面》,歸歌舞戲。日本的《蘭陵王》至今保存在日本宮廷的舞樂演出中。雖然有些日本學者認為它是林邑僧人傳去的印度樂舞《婆竭羅龍王》,但大多數學者則認為是中國的《蘭陵王》。其實日本的林邑 樂,是通過林邑(今越南)人傳人的唐樂。親自考察中日樂舞交流史的中國舞蹈史學家董錫玖 先生,經過訪問和實際學習,認為日本《蘭陵王》目前保留的許多動作有中國武術或戲曲舞蹈 的動韻,如左手的“劍印”,實際就是舞劍時的劍訣。“右手執(zhí)?。ü拈常?,兩腿作騎馬蹲襠式, 頗近于北齊蘭陵王入陣的情節(jié),它的韻律是中國式的”。劍舞在諸軍百戲里也是重要內容,既有“劍對牌”的表演,也有“七圣刀”武舞之類的技 藝。宋代民間舞隊和拳社中,武技表演盛行,民間“百戲踢弄家",也有不少是擅長“舞劍” 的。(見《都城紀勝》)中國宋代時,都會經濟十分發(fā)達,適應市民文化的需要興起了瓦子諸技的表演。這些京城 的民間藝人還被編入軍中,領取錢糧,節(jié)慶為皇家演出,平日在瓦子為民眾娛樂演出,當時稱諸軍。諸軍百戲中除“劍舞”、“七圣刀”等耍弄兵器,另外有幾個節(jié)目也是帶有武術、雜技因索 的舞蹈:第一個節(jié)目是《撲旗子》,一人戴紅色頭巾,舞著一桿大旗,另有一人戴紅頭巾,手拿兩面白旗子,兩人跳躍舞動,旋轉敏捷,顯示武功。第二個節(jié)日是《蠻牌》。軍土們手拿雉尾蠻牌、術刀等,擺出各種陣式。沖門,奪橋,顯示 些類似征戰(zhàn)的舞容,然后擺出偃月陣圖,武士紛紛出場表演格斗技擊樣子,有槍對蠻牌,有劍 對蠻牌,實際是前代武舞“朱干玉戚”之變容,后世“盾牌舞”(流傳在江西、福建、廣東等 省)之先聲。第三個節(jié)目是“抹蹌變陣子”,演員百余人,臉上化裝,各執(zhí)木刀,在鑼聲指揮下變陣數次 做出陣、格斗、奪刀、擊刺等舞姿,與后世戲曲武打相似。明清以來這些節(jié)目失傳,只在民間舞中尚有武影。廣泛流行于農村的民間舞蹈的興衰更與武術的發(fā)展有著緊密的聯系。據民族民間舞蹈集成調查發(fā)現,許多民間舞蹈的技巧都是在拳房中練成的。如山東的“鼓 子秧歌”,很多地區(qū)都是文武并重,以武術基本功為藝術基礎。有名的“膠州秧歌"就分兩大 派,南派偏武,被稱為武花鼓,吸收武術,自不待言。北派偏文,被稱為文花鼓,這些文花鼓 中同樣有許多武術動作?!俺蠊陌藨B(tài)”的奇特韻味,沒有武術根基是難以駕輕就熟的。 “柳林秧歌”更是有名的武花鼓,角色行當都是以梁山泊好漢命名。傘頭是柴進、花榮, 孫二娘、顧大嫂,和尚是魯智深、武松,憨公于是燕青……這些武藝高強的梁山英雄, 有些武藝表演。曹縣的“花傘秧歌”,多有武術的撲、蹲、掄、奪、背、竄、滾翻技巧, 做飛腳、虎跳、搶背動作。當地好武,許多演員也是武術運動員。河北省的“拉花”、?也有許多與武術結合的表演,典型的有一種就叫“武術扇”。磁縣的“訝鼓”是從北宋之前就流 傳,至今而不衰的民俗舞蹈,當年曾為軍中之樂。宋神宗熙寧六年,王安石派王韶率兵出塞, 反擊西夏侵擾,就曾在軍中教士兵習“訝鼓”,兩軍對壘之時,以訝鼓鼓舞士氣。至今磁縣流傳的訝鼓,在表演求雨的風俗時,扮演“神魂附體"的主角,都要求有武功的人來演,因為他要 用種種武術表演來顯示其異于常人的神奇,其實就是舞蹈中穿插武術表演。在中國湖北、湖南兩省流傳千年之久的巫舞,也與武術某些拳派一樣,以陰陽八卦、五行 九官來記其舞步,它們之間的因果尚待研究,但姐妹血緣卻是一目了然的。武術的消沉使許多民間舞蹈的技芝失傳了。新中國成立之后舞蹈成為獨立的劇場藝術,為了尋找舞劇的民族化, 舞蹈家們紛紛向武術家學習。著名的舞劇作品《小刀會》、《雷峰塔》都從武術中吸取大量動作素材,20世紀60年代西安歌舞劇院編創(chuàng)的大型舞劇《秦嶺游擊隊》甚至完全運用了拳術的動作 來抒情造型。
瀏覽120次